浙江在线8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佳莹)这个暑期,和天气一样火热的莫过于各地的“抢人大战”。这两天,涌金君身边就多了很多“万元户”——杭州市政府发放的高学历人才生活补贴,硕士研究生每人2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3万元。
人才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抢人大战”带来的究竟是一片狼藉,还是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抢人大战”一触即发
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人,较去年增加1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涌金君梳理了一下,今年的这波“抢人大战”中,各大城市大抵有三招:送户口、送房、送钱。
微信图片_20170808202133.png
送户口、送房、送钱成为“抢人大战”的“利器”
北京、上海给不了的户口,成了主流二线城市“抢人”必开的筹码。有媒体梳理发现,在已经出台人才政策的14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提到了落户制度,其中有7个城市明确提出了高校毕业生或者大学毕业生落户细则。例如,南京提出高校毕业生可直接申请落户;武汉规定毕业3年内无需买房即可申请落户;西安放开了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落户限制;成都则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
有了户口,何处安家?近日,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的2017年全球房价指数显示,2016年涨幅最大的前十大城市都在中国,合肥、厦门和南京这三座二线城市的涨幅位居前三,无锡、杭州、福州、郑州的涨幅也处于前十位。
二线城市无疑要处理好房价崛起和人才引进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城市大打“以房留人”牌,不仅对外地户籍大学生不限购住房,而且还给予一定的购房补贴。其中,武汉市宣布将建设3605套大学生人才公寓,面向毕业3年内留在武汉创业就业的无房大学生,最长租期可达3年。宁波对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以前给予50万至150万元安家补贴,新政实施后最高可补300万元。
微信图片_20170808202227.png
成都的青年驿站
更壕的则是直接给钱。涌金君所在的杭州,则普惠式的对新引进到杭州工作的应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2万至3万元……
除了招式全,“抢人”的梯队也日渐完善。
三年前,一位三线城市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对涌金君说,尽管他把团队带过来了,企业在高端人才的配置上已经没有问题,但想在当地招到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却成了烦恼。三年过去,从人才政策的变化中就能发现,各地早已越来越注重梯队式引入人才:从激活市场的创业创新年轻人,到各行各业的优秀大学生,再到行业领军的海归人才。
“抢人大战”缘何发热
人才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早已无需赘言,可当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有着绝对优势的时候,二三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其实并没有太大余地。近年来这些城市在抢人上的空前力度,除了对人才一如既往的迫切需求外,也有着特定的背景,涌金君将之总结为有机遇、有底气。
机遇来自于北京上海的“赶人”。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接二连三出台了更为严厉的楼市限购、收紧户口等政策。有媒体报道,在“总量封顶”的背景下,预计今年外地生源进京落户指标难超9000人;同时,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上海的流入人口持续转负。上海规划到2040年常住人口为2500万左右,北京则规划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严格的户籍制度以及对人口流向高度管制的政策,使得一线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这就给了二线城市机会。在2014年到2016年的人口增速中,杭州、武汉、合肥等强二线城市成为大赢家。
微信图片_20170808202314.jpg
浙江千人计划绍兴产业园推介会暨第二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
也有专家把“赶人”归结为国家战略。北京、上海要治理“大城市病”,在疏解人口的同时,也会触及一些人才流动,导致特大城市人才向大城市或者中等城市适当转移;另一方面,人才流向二线、三线城市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
而二三线城市加快发展萌发的强烈人才需求则是这次“抢人大战”的底气所在。
近年来,二三线城市的GDP增速都明显超过6.7%的全国总体水平,2016年合肥GDP增速9.8%,厦门7.9%,南京8%,杭州9.5%,高增长带来新需求,要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离不开人才支撑。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地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使得城市增长极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产业转移也更加便利,这也为二三线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大量流入带来了底气。
微信图片_20170808202353.jpg
厦门生源人才招聘会现场挤满了人。
让我们来看看近日被多家机构评为全国人才净流入率第一的杭州: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增幅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连续10年入选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省会城市中的首个国家生态市……经济增长快、生态环境好、未来潜力大、国际化速度快,如今,越来越多像杭州这样的城市想抢人,敢抢人。
“抢人大战”更需理性
“抢人大战”带来的究竟是一片狼藉,还是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涌金君不时会看到,二三线城市爆出重金重诺把专家团队好不容易请来了,可是当地政府服务跟不上,上下游产业链发展跟不上,以至于本来或许能在大城市成功的项目最终流产的案例。
针对各地不惜重金吸引人才的举措,也有专家建议:为了吸引人才并让人才保持一定活力,的确应该出台吸引人才的筹码。
微信图片_20170808202611.jpg
其实,户口、住房、资金等优惠措施只是吸引人才的一个起点,每个城市出台的优惠措施,只是发展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市场导向才是根本。有专家表示,“抢人”的优惠措施应来自于合理定位的目标市场,并回归于本地及其辐射的市场。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抢”来的人才有所安、有所居、有所乐、有所业,这样才能真正服务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二三线城市还应把关注点放在设置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上,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使人才红利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否则便会造成新的人才错配,给城市发展带来副作用。
“没有无缘无故的海归。”今年初曾火爆一时的冰点特稿《洄游中国》里曾写道一位招聘总监的经历,这些年,他们从硅谷、西雅图搬回来的人才都是美国典型的中产阶级,他们大多生于1970年代的中国,在美国积累了相当的财富,住着大房子,生活非常安逸,能看到以后二三十年的样子,很多人入了美籍,看上去什么都不缺,她的做法则是向这些人“兜售梦想”。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的综合空间最大,大势往哪个方向走,人们就会跟随那个潮流走。